地方高校要引领产业发展 不能只盯
近日,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出台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》,继“985”“211”之后,国内高等院校的竞争又趋白热化。坐落长三角北翼、江海交汇处的南通大学前一阵子却在忙另一件事:紧张筹备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,共研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计。
“江苏普通高校数量全国最多,对照‘双一流’标准,不少地方院校‘跳起来也够不上’,怎么办?我们挖掘、放大地方特色,策应战略站在最高端,引领产业走在最前沿,服务地方踩在最实处,走出办学新路。”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认为,近代教育家张謇创办南通大学时提出“学必期于用,用必适于地”的教育理念,百年常青,足为今鉴。
4月6日中午,记者走进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杨凤华教授办公室时,他正为7日召开的论坛忙着联络,电话响个不停。有趣的是,2015年首办论坛时,还有受邀专家学者怀疑“通知是不是搞错地方了”?在他们看来,牵头研究长江经济带,至少该是上海、南京或武汉等沿江城市的顶级高校,怎么会是南通大学?时至今日,论坛办到了第三届,不但受邀专家欣然前往,连一些未通知到的业内学者也主动要求参会。
态度的反差,源自南通大学的一系列“自选动作”——早在2009年,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,南通大学随即成立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;2014年,国务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时,第一时间组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;2015年全国两会明确一带一路、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“三大国家战略”,首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新鲜出炉……成长春说,南通虽不是长江沿线中心城市,却是独占江、海双重资源的重要“节点”。襟江带海而胸怀江海,主动拥抱国家战略,成为必然选择。作为全国首家系统研究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机构,去年还承担了中宣部重大现实课题,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。
3月24日,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走进南通大学做形势报告,开篇即言:“南通发展站在‘新风口’,关键是找到高校与地方的链接点,才会有共同的语境与话题。”这个“链接点”,就是要做好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“智库”。
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刚刚获批,南通大学就悄悄派出课题组实地考察,并很快拿出《关于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》,得到省委领导批示;省市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,南通大学陈长江研究员受邀为市领导班子“讲课”……
从借力上海自贸区加快转型升级,到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关键问题的对策与思考;从优江拓海服务长江经济带到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……最近,紧贴南通市“产业、城市、交通”三大转型、“3+3+N”产业新体系和中央创新区建设,该校迅速调研形成决策咨询报告6篇,相关建议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。把准区域发展的每一次脉动并与之同频共振,打开南通大学的科研史,几乎就是一部南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史。
对于不少地方高校而言,就业率是专业设置的“指挥棒”,什么产业“热”就开什么专业。南通大学的做法是,不为时髦专业扩招,也不因传统产业而“减员”,保持高校的“定力”,瞄准“引领”产业而非“迎合”。
纺织业是南通的优势产业,也是南通大学的立校之本。纺织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瑜教授介绍,就业压力下,纺织学院非但没被“砍”掉,反而实现了向现代纺织的转型。自主研发的新型非织造材料广泛用于工业除尘、动车阻燃和土工领域,荣获中国纺织联合会科技成果一等奖,引领南通高端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。电子信息是南通确立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,该校徐晨教授团队攻克硅片划痕修复世界难题,为企业带来10亿元的直接销售。在技术前沿的类单晶领域,一举拿下20多个发明专利和一个国际专利,孕育一个潜在百亿级的分布式能源新兴产业。
“地方高校要始终站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最前沿。”南通大学校长程纯说,围绕南通“3+3+N”产业新体系建立校企联盟,盯着关键领域重点突破,地方院校即使够不上“双一流”,同样可以走出个性化发展新路。